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存放时间
检验质量
摘要:
观察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了60名患者作为样本,进行了全面的血细胞检测。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重点考察了不同存储时长与抗凝剂浓度配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通过统计学手段详细剖析了溶血现象随存储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 当抗凝剂比例为1:10000时,观测到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44.31±10.69)g/L,血小板计数为(184.49±24.94)×10^9/L,白细胞计数为(10.33±1.89)×10^9/L,红细胞计数则为(5.41±0.91)×10^12/L。相比之下,1:5000的抗凝比例下,这些指标的均值或范围显著降低,具体为血红蛋白(106.22±7.09)g/L,血小板(134.01±20.69)×10^9/L,白细胞(6.31±1.01)×10^9/L,红细胞(3.92±0.61)×10^12/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存储时点上,血样存储0.5小时后各血细胞计数值显著低于存储2小时及4小时后的数值(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存储4小时的血样中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存储2小时的血样(P<0.05)。溶血事件的发生率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具体表现为:存储0.5小时发生1例(1.67%),2小时增至3例(5.00%),4小时则高达7例(11.67%)。特别是,存储4小时与0.5小时相比,溶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显著(χ2=4.821,P=0.028<0.05)。结论 抗凝剂的浓度配置以及血样的保存时长均对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显著影响,且长期保存的血样更易发生溶血现象。因此,在血细胞检测流程中,必须严格监控抗凝剂的配比与血样的存储时间,并加强各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最终检测结果的精准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