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陈皮苷
溃疡性结肠炎
葡聚糖硫酸钠
网络药理学
短链脂肪酸
摘要:
目的分别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两种方式,初步探究陈皮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出陈皮苷的相关作用靶点。使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查找与溃疡性结肠炎对应的靶点信息。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匹配后取交集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模型。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富集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5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莎拉嗪组、陈皮苷低剂量组(200 mg/kg)、陈皮苷高剂量组(400 mg/kg),每组10只。使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成为UC模型并按分组不同给药,于给药第7天处死小鼠并取材。取材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并比较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结肠长度差异;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气相质谱-色谱联用法检测小鼠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陈皮苷治疗UC的相关靶点有15个,通过PPI网络模型可得出ESR1、ALB、ACE等可能是陈皮苷治疗UC的主要靶点,并通过GO及KEGG富集分析获得陈皮苷治疗UC的核心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陈皮苷干预后的UC小鼠模型DAI评分降低,体重减轻程度有所缓解,结肠长度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25、11.990、109.400,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陈皮苷干预后的UC小鼠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F=167.700、154.800,P均<0.05),肠内容物乙酸、丁酸、丙酸、己酸、戊酸、异丁酸、异戊酸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丁酸、戊酸含量的增加较为显著(F=3.440、8.374,P均<0.05)。结论陈皮苷可通过调节主要靶点、增加小鼠肠内容物SCFAs的数量等来改善UC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