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飞龙掌血
缺血性脑卒中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自噬
实验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以及动物实验,阐释飞龙掌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数据库筛选飞龙掌血化学成分和IS靶点,构建PPI网络,建立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行成分与靶点的分子对接,最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药物对PI3K/AKT/mTOR通路及自噬的影响。动物实验中,制备MCAO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飞龙掌血组,并设假手术组,观察药物对大鼠海马区、皮质区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mTOR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PI3K、p-PI3K、AKT、p-AKT、mTOR以及自噬标识物LC3-Ⅱ、p62表达情况。结果最终筛选到22个活性成分,AKT1、MAPK3等29个核心靶点,PI3K/AKT、MAPK等194条信号通路。活性成分与IS相关靶点的结合稳定。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皮质区神经元分布稀疏紊乱,尼氏小体数量减少,胞质空泡化,海马区、皮质区mTOR阳性细胞表达减少,海马组织p-PI3K、p-AKT、mTOR和p62表达降低(P<0.05,P<0.01),LC3-Ⅱ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飞龙掌血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有效改善上述指标。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飞龙掌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IS的潜力。动物实验表明,飞龙掌血可以保护海马区、皮质区神经元结构,这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通路介导的过度自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