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桑寄生
牙周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牙龈卟啉单胞菌
动物模型
作用机制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桑寄生治疗牙周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内实验验证,探究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生长作用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性大鼠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检索桑寄生有效作用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作用靶点,经GeneCards、DisGeNET和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牙周炎相关靶点,通过Venny分析获得共同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经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10.0软件构建桑寄生“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经分子对接验证药物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情况。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将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溶剂组、模型组、盐酸米诺环素组、桑寄生高、中、低剂量组。丝线结扎左上第一磨牙并接种P.g构建实验性大鼠牙周炎模型,每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相应药物干预并记录体重、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14 d后拍摄X线片确定建模成功,处死各组大鼠获取血清、颌骨及牙龈组织标本。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6、TNF-α、MMP-9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炎症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UNX2、OC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筛选得到4个桑寄生有效成分,545个药物靶点,4151个牙周炎治疗靶点,Venny分析得到186个桑寄生治疗牙周炎的潜在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IL-6、TNF-α、MMP9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得到的主要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桑寄生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P.g的MIC为0.5 g/L,MBC为2 g/L。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实验性大鼠牙周炎的PD、SBI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降低血清中IL-6、TNF-α、MMP-9表达,缓解牙周组织炎症情况。可促进牙周组织中RUNX2、OCN、OPG的表达,抑制RANKL的表达,调节骨稳态,缓解牙周骨组织流失。结论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P.g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调节骨稳态,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治疗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