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数据挖掘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乳腺炎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中文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SPSS、OriginPro、Cytoscape对处方数据库中相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检测核心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及通路,从TCMSP、Disgenet等数据库获取核心药物与疾病的相关靶点信息,筛选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导入Cytoscape3.9.1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点。最后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果:共纳入63篇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涉及162味中药,其中皂角刺、甘草、柴胡、蒲公英、当归等使用频次最高;药物性味以温、寒及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肝经、肺经、胃经、脾经。关联规则分析共获得10个药对,9个药组,其中当归-黄芪出现频率最高;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核心药物组合“当归、黄芪、皂角刺、金银花、蒲公英”与GLM的交集靶点16个,经拓扑分析得到9个关键靶点,包括白蛋白(Albumin,ALB)、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血清白细胞介素-6等。运用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靶点对接良好,其中木犀草素与ALB结合性最好。结论:治疗GLM以补气养血、托疮生肌为主要治法。方药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清热药,核心药组通过调控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