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技术
雷公藤
结肠癌
作用机制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干预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雷公藤组分化学成分信息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其化学成分预测的靶点分别通过PubChem和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得,结肠癌的相关靶点收集源于GeneCards等数据库,应用Venny2.1取两者交集;将交集靶点基因上传至蛋白质相互作用(STRING)数据库,把结果数据导入至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基因。使用Cytoscape软件将相关网络关系可视化,成分与疾病共同靶点经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进一步筛选重要化学成分与疾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预测。采用PyMOL软件对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雷公藤的有效化学成分能够达到50种左右,有546个靶点,将重复项和未检索到的靶点成分删除后,实现对290个靶点蛋白与15种活性成分关系信息的高效获取。结肠癌靶点共3229个,关联调控基因共发现2986个。290个雷公藤靶点与2986个结肠癌靶点的交集,共243个关联靶点。富集分析显示共同靶点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癌症的途径,对激素的反应,无机物质反应,磷酸化的正调控,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细胞对有机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生长因子反应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物质与核心靶点有较高亲和性,其中异黄腐酚(IN)和山柰酚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 雷公藤可能从细胞增殖、凋亡、抗炎、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等多方面发挥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为雷公藤治疗结肠癌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