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疸
中医药
数据挖掘
组方规律
网络药理学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古方挖掘探究中医药治疗黄疸的用药规律,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医资源网检索治疗黄疸的方剂,统计所涉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分类及频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获得治疗黄疸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及文献,检索和筛选核心药物组合所涉及药物的化学成分,运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通过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GeneCards、TTD(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等数据库收集黄疸相关靶点。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相映射,获得交集靶点,采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获得治疗黄疸的关键靶点和潜在活性成分。基于Metascape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构建“靶点-通路”网络,获得核心靶点。结果:共纳入处方273首,涉及中药329味。纳入中药的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主要归胃、肝、肺、脾经,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补虚、解表为主。高使用频次中药共计80味,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获得核心药物组合18条,核心药物组合共涉及10味中药,聚类分析获得3首核心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黄疸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聚焦得到16个潜在活性成分、8个核心靶点,富集得到25条相关通路。结论:中医古方中治疗黄疸的核心药物主要有茵陈、栀子、大黄等10味中药,功效以利水、清热、燥湿、补虚为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木蝴蝶素、西红花酸、槲皮素、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抑制蛋白p53(TP53)、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白介素-8(IL-8)等核心靶点,进而影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黄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