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痹祺胶囊
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伍规律
益气养血
活血通络
抗炎镇痛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痹祺胶囊的配伍规律,阐释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机制内涵。方法 按照痹祺胶囊及其单味药材的功效将其分为益气养血组、活血通络组、抗炎镇痛组,并分别选取药材中的特征成分,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和TCMSP、Uniprot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作用靶点,与通过OMIM、DisGeNet、GeneCards等数据库收集RA相关靶点相互交互,将交互靶点借助Omicsbean、STRING等数据库平台对获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通路-功效”网络。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益气养血组11个成分的67个潜在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发现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造血前列腺素合成酶D、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雄激素受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等可能为关键核心靶点,主要通过神经营养信号通路、造血细胞谱系、破骨细胞分化、MAPK信号通路等40条相关通路,通过调控骨髓造血微环境、骨形成与代谢平衡、免疫调节等生物过程发挥益气养血作用;得到活血通络组20个成分的117个潜在靶点,进一步PPI网络分析发现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纤连蛋白、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C-C基序趋化因子(C-C motif chemokine 2,CC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L17A等可能为核心靶点,并通过血小板激活、VEG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77条相关通路调控凝血和纤溶系统、血管增生、抗炎镇痛等生物过程发挥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得到抗炎镇痛组8个成分的180个潜在靶点,进一步PPI网络分析发现TNF、AKT1、IL-6、TP53、IL1B、VEGFA、前列腺素G/H合成酶2、CCL4、CCL3等可能为潜在核心靶点,通过IL-17信号通路、T和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血清素能突触、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等77条通路干预中枢和外周敏化、抗原呈递、免疫细胞激活、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结论 痹祺胶囊中党参、茯苓、白术组成的益气养血组主要在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和骨形成和代谢等方面发挥“固本”的作用,丹参、三七、川芎、牛膝、地龙组成的活血通络组主要在血液系统、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马钱子、甘草组成的抗炎镇痛组主要在免疫调控、炎症反应、中枢和外周镇痛等方面发挥“除湿止痛”的作用,各组之间的靶点和通路互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痹祺胶囊在治疗RA中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其配伍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