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化学
发展历史
专业设置
教学计划
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
摘要:
1952年新中国为加强高等院校建设进行院系调整,于1953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内设生物化学专业课,并成立生物化学教研室。1956年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综合性大学中的首个生物化学专业,教学计划兼顾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学科的基础,并以重基础、重实践、启发式为主要原则。科研计划则有三个重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神经生化、核酸在遗传信息表达中的作用。张龙翔的蛋白质课题组最早在国内合成八肽,并测定胰蛋白酶自溶过程中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变化,测定了大熊猫乳酸脱氢酶M链序列以此提出分类新依据。后期进行分子设计,在此基础上建立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长法和茹炳根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构建了新型导向溶栓剂。沈同和王镜岩研究大脑在低温和缺氧条件下的代谢,王镜岩进而研究神经肽。沈同和朱圣庚发展了多种分离纯化核酸的方法,朱圣庚通过逆转座子整合遗传信息,并借助噬菌体展示芯片分离到多种特异抗原,并制得相应抗体。陈同度研究蛋白质变性过程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以及营养学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王志美协助陈同度继续吴宪的蛋白质变性理论研究。生化教研室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做好帮助兄弟院校培训师资的工作,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以及出版生物化学教材等。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人才,充分发挥课题组作用,生物化学教学和科研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然而生物化学正面临一些概念上的巨大转变,以及大科学工程的需要,因此我们仍坚持教研室的组织形式,以便对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展开研讨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