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栀子
前列腺增生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摘要:
目的:探索栀子防治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基于数据挖掘筛选古籍记载的含栀子组方,分析组方中与栀子配伍高频中药的用药规律。检索数据库获得栀子的活性成分靶点与BPH的疾病靶点,进行“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关联分析。采用雄性昆明小鼠连续28 d颈背部皮下注射丙酸睾酮油溶液(12.5 mg·kg^(-1))复制BPH模型,自造模第8天起阳性对照组,栀子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21 d。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E2、T、IL-1β、IL-6、TNF-α、IL-10水平,HE法观察各组小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符合标准的中药组方中,含栀子的有893首,与栀子配伍的中药频次达9056次,其中高频中药21味(频数≥90);高频中药药性多为寒、微寒,药味主要有苦、辛、甘,多归肺经、脾经、肝经,多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栀子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异欧前胡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为SRC、HSP90AA1、AKT1、EGFR等,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NF-κB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栀子可显著降低BPH小鼠血清中E2、IL-1β、IL-6、TNF-α含量(P<0.01),增加IL-10、T水平,减轻前列腺组织病变。结论:该研究证实了栀子具备改善BPH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及药理活性,为栀子改善“淋证涩痛”的核心功效提供了现代研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