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四逆散
抑郁症
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
UPLC-Q-TOF-MS/MS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复方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MS对四逆散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鉴定;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PubChem数据库筛选出四逆散抗抑郁的成分作用靶点,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抑郁症疾病靶点,并结合Venny工具软件筛选出四逆散抗抑郁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平台构建靶点基因间PPI网络,利用Cytoscape筛选出四逆散抗抑郁的核心基因,Metascape平台对交集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四逆散抗抑郁所涉及的潜在信号通路;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方法制备抑郁模型,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大小随机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四逆散组(3.17 g·kg^(–1))和氟西汀组(1.58 mg·kg^(–1)),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进行CUMS造模。造模6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免疫荧光对大鼠海马区进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 1)、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 1)检测;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各组大鼠血清进行分析。结果:液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61个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535个成分靶点、1479个疾病靶点和205个交集靶点,其中包括AKT1、TP53、TNF、IL6等21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Ras、PI3K-Akt等信号通路;行为学结果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降低、旷场箱中静止时间增加、活动总次数减少以及运动总路程减少(均为P<0.05),四逆散给药后能显著改善抑郁样行为(均为P<0.05);免疫荧光结果发现,与空白组相比,IDO 1与IBA 1的荧光强度均显著升高(P<0.05),经过四逆散给药后均明显回转(P<0.05);血清代谢组学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包括L-酪氨酸、花生四烯酸等,主要富集到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鞘脂代谢等10条代谢通路。结论: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初步预测到诺米林、甘草次酸、7,4-二羟基黄酮等为四逆散抗抑郁的主要化学成分,涉及MAPK、Ras、PI3K-Akt等信号通路,并挖掘19个差异代谢物和10条代谢通路,可进一步为经典复方四逆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提供现代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