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IgA肾病
玉屏风颗粒
Th1/Th2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小鼠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玉屏风颗粒治疗IgA肾病(IgAN)的作用机制并进行机制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玉屏风颗粒有效成分;从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IgAN靶点,运用Venny2.1.0、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获取玉屏风颗粒与IgAN两者交集靶点,构建“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疾病”关系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玉屏风颗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选取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50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给药8周。免疫荧光法检测IgA在肾组织中的沉积情况;HE染色、糖原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法检测24 h-UTP、BUN、Scr;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A,Th1相关因子TNF-α、INF-γ、IL-2表达,以及Th2相关因子IL-4、IL-6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部分,筛选出玉屏风颗粒活性成分34个,药物靶点222个;疾病靶点1436个;交集靶点102个;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等;关键靶点有TNF、IL-6、IL-4、IL-2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均能较好的结合,所有结合能均≤-6.0 kJ/mol;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689条、细胞组分54条、分子功能115条;KEGG富集分析得到IL-17、NF-κB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部分,肾组织IgA免疫荧光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小球系膜区可见强绿色团块状IgA荧光信号;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IgA沉积情况均有所改善,其中玉屏风颗粒高剂量组改善较明显。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可见肾小球肿胀,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系膜区扩张;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肾组织病理损伤均有所减轻;糖原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可见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给予药物治疗后,各治疗组肾组织病变程度由中重度变为中轻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24 h-UTP、BUN、Scr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肾功能均有所改善(P<0.01或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gA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gA表达均有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Th1相关因子TNF-α、INF-γ、I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血清中Th1相关因子TNF-α、INF-γ、IL-2均有所上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Th2相关因子IL-4、IL-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使用药物治疗后,各治疗组血清中Th2相关因子IL-4、IL-6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Th1/Th2比值明显下降(P<0.05),各治疗组血清中Th1/Th2比值均有所上调(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对IgAN模型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纠正Th1/Th2失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