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寒湿痹阻证
网络药理学
数据挖掘
中医药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用药规律,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核心药物组合的作用机制,为寒湿痹阻型RA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2000年1月—2023年3月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 2019、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0、SPSS Statistics 27.0、IBM 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统计中药的使用频次及四气、五味、归经频次,挖掘常用药物、药对、核心处方,并利用TCMSP、STRING等数据库,Cytoscape软件等构建核心药对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PPI蛋白互作网络,对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9篇,处方101个,涉及药味134味。桂枝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白芍、当归。四气频次统计以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670次,59%),其次为平性、寒性。五味频次统计以辛味药使用频次最高(669次,36%),其次为苦味、甘味。补益药使用频次最高(334次,27.31%),其次为祛风湿药(299次,24.28%)、解表药(221次,17.95%)。核心药物组合为“羌活-独活”,从“羌活-独活”中筛选出24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55个,RA作用靶点1493个,药物与RA交集靶点22个。根据度值(degree)排序,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乙酰二氢欧山芹酯(Oacetylcolumbianetin)、紫花前胡苷(nodakenin)等可能是改善RA的核心活性成分,胱天蛋白酶3(CASP3)、细胞周期素D1(CCND1)、环加氧酶2(PTGS2)、胱天蛋白酶(CASP8)、雌激素受体1(ESR1)等为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53信号通路(p53 signaling pathway)、细胞凋亡-多物种(apoptosis-multiple species)、多种疾病的神经退行性病变途径(pathways of neurodegeneration-multiple diseases)等。结论:中医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多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主,兼顾补虚,核心药对“羌活-独活”治疗RA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CASP3、CCND1、PTGS2等靶点通过调控癌症通路、p53号信号通路、细胞凋亡-多物种、多种疾病的神经退行性病变途径等通路发挥抗炎及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