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大肠湿热型
大黄牡丹汤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蛋白激酶-2
人组织抗原R
摘要:
目的:揭示大黄牡丹汤对大肠湿热型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的干预作用,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96只SPF级Wistar大鼠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牡丹汤低、中、高剂量组(3.5、7、14 g·kg^(-1))、清胰利胆颗粒组(3 g·kg^(-1))每组1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高温高湿环境+高糖高脂饮食+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建立大肠湿热型急性胰腺炎(AP)大鼠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治疗组于造模前1 h、造模后12、24 h分别给药,末次给药1 h后采集样本。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评价大肠湿热型模型;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含量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形态;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大黄牡丹汤干预急性胰腺炎的可能靶点,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相关靶点。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毛发杂乱且无光泽、粪便软黏、黄而恶臭、肛温升高并伴有弓背扭体反应,血清中AMS、CRP含量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可见胰管走形异常、小叶间隙紊乱及炎症细胞浸润,腺泡细胞水肿、充血、坏死等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有不同程度改善、扭体反应减轻、粪便软黏、黄而恶臭明显改善,胰腺组织水肿、坏死程度减轻,血清中AMS、CRP含量降低(P<0.05),以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P<0.05)。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常春藤皂苷元、β-谷甾醇、槲皮素是与疾病靶点连接最为广泛的活性化合物,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发现蛋白激酶B(Akt)、肿瘤蛋白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转录激活因子(JU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药物-疾病”中较为关键靶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发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响应可能是大黄牡丹汤干预急性胰腺炎的核心机制。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TNF-α、IL-6、VCAM-1含量明显上升(P<0.05),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蛋白激酶2(MK2)、人组织抗原R(HUR)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中TNF-α、IL-6、VCAM-1含量下降(P<0.05),p38 MAPK、MK2、HUR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以大黄牡丹汤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P<0.05)。结论:大黄牡丹汤激活并调控p38MAPK/MK2/HUR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最终改善胰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