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前列腺炎
双石通淋胶囊
摘要:
目的:双石通淋胶囊是临床治疗前列腺炎的中药,但作用机制尚未被阐明。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双石通淋胶囊治疗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药材的活性成分和靶蛋白,利用Dis Ge NET、Gene Cards等数据库查找疾病相关基因。获得交集基因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针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以及靶点筛选从而获得双石通淋胶囊治疗前列腺炎的主要靶点集群,并对主要靶点集群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综合以上信息,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以探讨双石通淋胶囊治疗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最后,采用分子对接计算验证网络中的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结果:共获得双石通淋胶囊成分69种,靶点309个,前列腺炎靶点4 606个和交集基因224个。经分析,得到双石通淋胶囊治疗前列腺炎的34个主要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B)、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Jun原癌基因(Jun ProtoOncogene, JUN)、FOS原癌基因(Fos Proto-Oncogene,FOS)等。参与氧化应激反应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过程的调控,涉及多种酶调控等生物过程,主要通过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信号通路治疗前列腺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多数分子与蛋白质对接的结合能力较好,结合能均小于-7 kcal/mol,其中丹参酮IIA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的结合能力最强,为-11.9 kcal/mol。结论:双石通淋胶囊治疗前列腺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可能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酮IIA、谷甾醇、小檗碱等主要成分作用于PTGS2、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eat Shock Protein 90 Alpha Family Class A Member 1,HSP90AA1)、IL-1B、IL-6等靶点,从而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等发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