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乌药叶
UFLC-MS/MS
高脂血症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摘要:
目的采用UFLC-MS/MS技术分析乌药叶中化学成分,依据解析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动物实验验证分析乌药叶防治高脂血症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初步探索其防治高脂血症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UFLC-MS/MS技术分析乌药叶中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对高脂血症相关靶点进行预测,构建“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通过GO功能和KEGG分析,筛选出显著富集的通路(P<0.05)。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与高脂血症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采用动物实验和RT-PCR技术对乌药叶药效和抗高脂血症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共分析鉴定32个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生物碱类、16个黄酮类、8个内酯类化合物。网络药理学研究共筛选出活性成分13个,涉及相关基因靶点46个。基于GO和KEGG分析乌药叶降脂作用的潜在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条通路: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表明,乌药叶醇提物2个剂量均可明显调节模型小鼠血脂、血糖和肝脏脂质水平;且RT-PCR结果显示其可明显上调肝脏组织中清道夫受体B类Ⅰ型(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Ⅰ,SR-BI)的表达,下调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yl-coenzyme 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ACAT)基因的表达。结论乌药叶具有改善高脂血症作用,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效应,潜在活性成分排名前5的为槲皮素、山柰酚、四氢小檗碱、波尔定碱和四氢非洲防己碱,它们可能通过调节动脉粥样硬化、脂肪细胞因子等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脂肪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等过程发挥降脂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