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
柔筋胶囊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究柔筋胶囊(简称RJC)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机制及通路的可能性。[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数据库筛选RJC的有效成分,并于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中检索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SMILES)标识。用瑞士靶点预测(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得到RJC有效成分的靶点基因,通过基因卡片(GeneCards)、疾病基因网络(DisGeNET)数据库获取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症状靶点,三者交集得到药物作用于疾病的潜在靶点。使用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10.1软件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与构建,利用注释、可视化和综合发现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运用Cytoscape3.10.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此外,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度值排名靠前的有效成分和蛋白质标靶进行分子对接,对网络药理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RJC有效成分44个,主要活性成分有山柰酚(kaempferol)、熊竹素(Jaranol)等,与疾病靶点交集获得79个可能靶点,其中核心靶点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DR),内瘤素病毒蛋白(SRC)等。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25条生物过程,66类细胞组分和76组分子功能。KEGG富集到122条信号通路,RJC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通路等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各组分与其核心靶标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结论]RJC可能通过AKT1、EGFR、PTGS2、KDR、SRC等核心靶点,以及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缓解脑部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说明了RJC对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