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成药 处方 中医方剂学 剂型设计
摘要: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学科。它和中成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成药处方的组成、剂量的配备、剂型的设计,无不依赖于方剂学的指导;而方剂学也以其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对中成药的发展和创新不断作出贡献。目前,临床使用的中成药,其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古代名方;二是取于近代经验方。这些中成药,大都处方、剂量合理,剂型适用于临床,充分发挥其携带、服用方便、见效快、副作用
关键词: 陕西中医学院 炙甘草 《方剂学》 小蓟饮子 止血剂(中药) 平胃散 祛湿利水剂 陈皮 理中丸 祛寒剂 白前 牛皮消属 川芍 函授生 答案 生地黄 当归 补血药
摘要: 一、写出下列各方的组成药味:(1)平胃散:陈皮厚朴苍术炙甘草(2)理中丸: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3)生化汤:当归川芍桃仁炮姜炙甘草 (4)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5)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桅子炙甘草
关键词: 方剂学 方书 方名 命题
摘要: 关于方剂学考试的命题与答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面临考试的学生所关心的事。为了提高命题水平,检查教学质量,使学生考出真实水平,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 试用教材 古今录验方 当归地黄散 《方剂学》 书原 苏合香 源流演变 苏沈良方 证治汇补 石韦散
摘要: <正> 目前,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的《方剂学》、《内科学》及其他中医教材中,选载了很多临床各科常用的古方,并且于每首方剂下注了出处,这对读者进一步查阅原书原方,研究其源流演变,有一定裨益,但是也存在着对古方的出处不太重视的情况,如选用有些古方时,仅根据某一种中医文献抄录,未作认真查考,以致有一部分方剂所注的出处是错误的,以之教学,势必以讹传讹,影响教学质量,如据其研
关键词: 方剂学
关键词: 银翘散 证治 《方剂学》 李文 恶风寒 中主 上焦 三焦
摘要: 近读李顺民,易法银二同志《关于银翘散方中主药之管见》一文(见《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下简称“李文”)颇受启发。该文针对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方剂学》(1979年出版)里银翘散方中主药,提出了不同见解,并援引《素问》及温病学说的有关条文。读后细心揣度,拟就笔者拙见,提出进一步商榷意见,以冀求教于诸位。
关键词: 清营汤 犀角 清热剂 凉血药 透营转气 透热转气 气营两清 《方剂学》
摘要: 《方剂学》(1979年版)在清营汤方解中云:“方中用犀角成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主药……佐以苦寒之黄连、竹叶心、连翘、银花清心解毒,并透热于外,使热邪转出气分而解,体现了气营两清之法。”
关键词: 方剂学 方书 方剂配伍 临床运用 清营汤 清热剂 透热转气 透营转气 泻心汤 温里剂 补气药 益气药 补益药 教学法
摘要: 关于方剂学教学的方法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了搞好中医函授的方剂学教学工作,现谈谈我的点滴体会。中医函授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它不可能随着新知识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学习时间,因此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把本门学科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学到手。教师要完成这项任务,既
关键词: 《难经》 配伍意义 《黄帝八十一难经》 奇经八脉 经脉 理中丸 祛寒剂 温中祛寒 方剂学 方书 人参汤 治法 脾胃虚寒 脾阳虚 回阳救逆 干姜 祛寒药 伤寒论 炙甘草 补养心血 补阴药 养阴药 补益药 白术 于术 补气药 命门之火 五味子 桂枝汤 阳旦汤
摘要: 一、词解1.七冲门是指人体消化,呼吸系统中七个重要出入口.唇为飞(扉)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2.八会是指脏、腑、筋、骨、髓、脉、气、血八者的精气,在运行过程中会聚的部位.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脉会太渊,血会鬲俞,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或写膻中亦可).3.绝汗在病变至阴阳分离、隔绝,阴竭于内,阳脱于外而出汗的名曰绝汗.(如答阴阳离决而出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