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关键词: 脉学 中医诊断学 李时珍 主病
摘要: 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不仅以其药学成就闻名于世,而且对脉学也有精深的研究。他的脉学专著《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快考证》简明适用,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是书自明嘉靖年间刊行以来,广为流传,为普及和发展脉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拟就李时珍在脉学上的成就初步探讨于下。论脉理原委精详有关脉学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后《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东汉末年张仲景将脉和证结合起来,创立了脉证并重的平脉辨证方法。西晋王叔和整理历
关键词: 弦脉 初步分析 脉象 胃气 平脉 外周阻力 脉诊 胃(中医) 脉波图 脉学 中医诊断学 波形
摘要: 本文报导25名健康人的弦脉波形特点,并加以分析。提出了:(1)中医所强调的健康人脉象必具有“胃气”和“神”,本文认为它们是循环系统健康信息的反映,有正常的循环生理指标为依据;(2)平脉不仅有幅度、节律上的特性,而且有形态气势上的特性,健康人也有弦脉;(3)利用现代仪器和技术研究脉象,能为脉学理论提供科学证据,并推动其发展和交流。
关键词: 脉学 中医诊断学 《脉经》 诊法 脉诀汇辨 王叔和脉诀 《内经》 《黄帝内经》 张仲景 太素脉诀 李时珍
摘要: 脉诊,又称切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是中医诊断中较特殊的方法。医生探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及其变化。脉对疾病的预后和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古代切脉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后世则以寸口诊法为主。并从脉
关键词: 郭振球 《中医诊断学》 湖南中医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电子计算机程序 中医诊疗 田径运动 专家咨询系统 名老中医 师资班
摘要: 首届全国《中医诊断学》师资班在我院开学湖南中医学院受卫生部委托,举办首届全国《中医诊断学》师资班于九月一日正式开学。参加这次学习班的二十七名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他们中有从事本门课程教学多年的骨干教师,也有刚走上教育战线的新秀。年龄最大的四十七岁,最小的二十三岁,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个班由具有教学经验的郭振球、朱文锋副教授负责主讲和领导。并聘请了省内外的有关专家、教授来班讲学。并编写了“诊断学习通讯”以交流心得体会。
关键词: 老中医 脉学 中医诊断学 脉象 切诊 脉诊
摘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有些年轻中医对脉学不够钻研,对脉诊不够重视,这是应该提醒注意的。脉诊功夫不过硬,怎能当好中医?另外,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虽已做了些工作,尚待深入。在这方面,多听听老中医的意见是有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研究成果,要让中医乐于接受和使用。
关键词: 仲景 脉证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脉学 中医诊断学 跌阳脉 脉象 脉诊 咳嗽上气 独取寸口 《内经》 《黄帝内经》 革脉
摘要: 仲景论脉在其著作中占很大的比重,是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对于其诊脉的规律性之研究探讨是很有必要的,现就笔者学习的粗浅体会,不揣鄙陋,分述如下: 合二书,以溯洄《内》、《难》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
关键词: 脉学 脏腑 中医诊断学 弦脉 脉象图 脉图
摘要: 脉诊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随着祖国医学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的一门独特的诊断学的特色之一。历代医学家习以切脉来观察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和气血盛衰,能合脉色以决死生。多年来,脉诊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为了进一步发掘和研究脉学,现将有关脉学起源和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关键词: 舌象观察 耳鼻咽喉科疾病 形成原理 辨证意义 中医诊断学 中医理论
摘要: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上很重要的指标之一,从中医理论“观舌色可知正气之虚实,看舌苔可以辨邪气之深浅,再审其润燥,可验津液盈亏”。“舌是个外露的脏”。也是一个构造颇为复杂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