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工科 雨课堂 化工原理 教学改革
摘要: 化工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面临着教学方法单调、老师无法把握学生学习效果、评定平时成绩不全面等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满足教学改革需求,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老师和学生都常用的微信和PPT,经过课前导学、课中助学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学选择,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化工原理 思政元素 传热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化工原理是应用化学、化工、制药、环境工程等化工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应用领域广。化工原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化工原理思政元素挖掘的总体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以传热一章为例,挖掘隐藏在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很好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引入合适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出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都合格的化工人才。
关键词: 化工原理实验 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育人元素
摘要: “化工原理实验”是高校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思政教育进课堂,对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的高水平工程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阐述了对“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分析了“化工原理实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途径。基于“化工原理实验”的课程思政建设,可有效促进化工类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支撑。
关键词: 板式塔 精馏 教学 改革 实用型
摘要: 通过分析精馏实验课程的特点和化工厂精馏车间实际操作情况,对板式塔精馏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提出“线上小测评”预习法,采用新颖的“阶梯式”授课方式,自然地融入化工安全和环保理念,提高化工实验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精馏实验操作,拥有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板式塔精馏工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设计、创新和研究能力,完成化工综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化工原理 混合式教学
摘要: “化工原理”课程是应用型高校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建设线上资源、构建“三阶段、四平台、数据反馈、师生学习共同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有效提升了“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 新工科 化工原理 线上线下 教学改革 过程性评价
摘要: 以新工科为导向,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升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能够满足现代化工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关键词: 化工原理实验 雨课堂 智慧教学 信息化改革
摘要: 为了提高“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工具用于“化工原理实验”信息化改革实践,使实验教学过程多样化、信息化。总结了“雨课堂”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预习、原理讲授、现场操作教学和成绩评价等环节中的实践经验。结果表明,采用“雨课堂”助力“化工原理实验”信息化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师指导实验课程的效率,为智慧教学工具在化工类工程型实验课程信息化改革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化工原理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摘要: 在数字转型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团队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有效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了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为实验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虚实结合 “互联网+” 化工原理 实验平台
摘要: 虚实结合的“互联网+”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平台整合了硬件、软件、仿真和微课等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验前期,学生通过访问该平台,可以系统预习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在实验中期,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给出的实验数据处理结果指导学生实验,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在实验后期,教师可借助平台对照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并完成实验数据存档。“互联网+”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践行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化工原理实验 考核 OBE理念 工程教育认证 能力培养
摘要: 文章在分析化工原理实验考核现状的基础上,基于OBE理念制定了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目标,对化工原理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期末笔试等四个教学环节的考核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期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同时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