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经济学
ISBN: (纸本)9787030738592
摘要: 在数智化时代,制造业的质量管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数智时代质量管理中的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对复杂产品质量改进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三大环节中的数据流和知识流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质量管理中的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方法体系,开发了面向汽车制造业的智能质量问题解决系统,以利用知识资源提高质量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数智时代质量管理中的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对现有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有益补充,对推进制造业质量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ISBN: (纸本)9787030771025
摘要: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其应用普及驱动的产业数字化势不可挡,商业模式近年来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在持续升温。《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网络基础与理论挑战》聚焦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网络基础和理论挑战这一命题,依托CPSEDⅡ数据库展开理论分析,旨在从网络的视角建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解释,勾勒网络在我国新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凝练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推动商业模式相关研究深化发展。
关键词: 经济学 研究
ISBN: (纸本)9787559865908
摘要: 一本指导城市经济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学著作,直击新经济增长点,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大学问出品面对逆全球化、地缘冲突、工业4.0、第三次能源革命、产业转型与区域竞争,我们该如何走向革新?☆内容简介《经济的兴衰》是一本对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转型等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和价值的经济学著作。作者结合多年从事经济工作的观察、实践和总结,以及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对大量数据和案例的分析,整理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以合肥、杭州、苏州、佛山、长沙等城市案例和国际城市发展案例,以及经济学理论为依据,提炼出了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转型之路。作者打破了固有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以经济学原理套国家治理的思维方式,为应对逆全球化、全球经济衰退、地缘冲突等危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提出了经济学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发展方案。☆本书亮点1.一部从宏观经济发展到城市经济振兴、区域产业转型的系统性著作。本书从世界经济宏观发展背景与中国地缘经济主张、应对策略展开论述,勾画出世界大国竞争格局。从中观、微观角度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分析解读,对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2. 跳出固有理论体系和固化思维模式。打破固有经济发展思路和以经济学原理套国家治理的思维方式,站在观察者角度,从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两个层面出发,梳理地缘经济、城市增长、产业转型之间的逻辑。3.洞察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把握经济发展机遇。逆全球化、第四次全球债务危机、地缘政治矛盾激化、货币“战争”等接踵而至……但危机中伴随着挑战和机遇,面对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作者针对性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优势与短板,困难与挑战,挖掘新的发展机遇。4.找出经济发展痛点,提出可行性发展方案。在土地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下降、城市蔓延等情况下,城市的增长弹性受到限制。针对此,作者提出城市应通过对增产要素的延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有效供给降低城市低效运作,为城市发展带来可持续发展动力,引导“土地财政”向“产业财政”转变,实现精明增长。5.通过现有区域发展案例,指出经济转型具体路径。书中以大量区域发展案例、经济数据、产业发展情况为依据,对中国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区域和城市,如合肥、苏州、杭州、佛山、长沙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要充分利用区域要素禀赋构建本土市场效应,创造外部竞争条件;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实现产业集聚及产业要素集聚,推动区域产业向世界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编辑推荐编辑推荐一:《经济的兴衰》是一部多角度解读世界经济格局与未来应对策略的著作。全书由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与中国地缘经济主张、应对策略展开论述,从宏观角度勾画出当前世界大国竞争格局。作者指出,当前逆全球化、第四次债务危机、供应链危机等正席卷而来,机遇也在悄然酝酿。谁能在这次危机中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风口,就意为着谁能在下一个阶段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已错失前几次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今后能否实现逆风翻盘,在此一举。作者据此详细剖析了中国为抓住此次机遇提出的“双碳”、“双循环”、《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蕴含的发展信号,整理出中国的经济优势和现存问题。作者还以经济学理论和国外成功案例为依据,从中观、微观角度总结国内城市经济增长遇到的城市蔓延、土地供给和需求能力下降、公共投入边际效用递减等问题,提出土地财政向产业财政转变的新思路;进而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给出产业集聚、集群、孵化、创新链打造等一系列发展方式,指出其实现条件、路径,以及政府在其中应起到的作用,并对以合肥、杭州、苏州、佛山、长沙等城市为代表的现实案例及数据进行解读,对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编辑推荐二:《经济的兴衰》中,作者重述了15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强国的关键操作,提醒我们,工业生产一旦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绝对影响,就会转化为商业资本势力,为霸权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掠夺提供支撑。当前我们已经走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是不可逆的发展方向,中国如果不能在这一次的工业革命中跻身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高端环节,就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被低端“锁定”,长期处于低端及低利润循环之中。因此,作者强调,提高创新水平、加强科研投资和科研力度、打破技术壁垒等,以实现产业革命,将是中国解决现实问题与展望未来的重要出路。
关键词: 经济学 通俗读物
ISBN: (纸本)9787559673251
摘要: 本书围绕常识如何“欺骗”我们,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破除生活中常见的“误解”两大问题,通过经济分析剖析人们的理性决策和某些荒唐的非理性行为,展现某些理性行为何以带来令人惊讶的,有时甚至是悲剧性的后果。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认知囚笼,让我们不再轻信所谓的一成不变的定论,也不再不假思索地质疑那些看起来难以理解的另类现象。即便你毫无经济学背景,也可以在轻松又充满惊喜的阅读中获得启发,洞悉经济学常识,修正偏见,学会以经济学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世界,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ISBN: (纸本)9787030781673
摘要: 经济走向碳中和,金融走向零碳金融。碳中和的长潮和大浪将推动金融体系的范式变更,构建零碳金融的新宏观政策框架。在经济碳中和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要以零碳金融为抓手,把握全球零碳转型的历史机遇,全面而深刻地进行创新和发展。《范式变更:零碳金融和宏观政策》提出了“双碳”目标下构建我国零碳金融宏观管理框架和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重点讨论了支持零碳金融发展的五个重要政策支柱:财政金融协同政策、结构性宏观货币政策、信息披露框架、新资本监管框架和金融市场投融资机制。也讨论了零碳金融在碳达峰、碳中和两阶段的发展战略与政策。
ISBN: (纸本)9787030771193
摘要: 本书是一本以操作为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共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为酒店基层管理,按岗位工作任务进行管理设计(并列式),包括计划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与培训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价格管理。模块二为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模块三为客房服务与管理、模块四为餐饮服务与管理,均按酒店经营部门岗位工作任务进行管理设计(并列式)。通过学习本书,使学生熟悉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了解并掌握相关岗位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技能。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旅游酒店基层服务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参考书。
ISBN: (纸本)9787030765628
摘要: 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又是一种文明进步。它不仅改变了18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类发展、生态文明和国际体系的变迁,同时有助于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某种现代化建设,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目标。2022年8月,第四届世界现代化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设有“创新与现代化”“创新驱动与现代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开放创新与绿色发展”“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现代化的度量衡与中国现代化”等议题,反映了现代化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Global Modernization Review (IV): Innovation and Modernization》是此次论坛主要成果、论文以及对131个国家2018年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量化评估的选编。
ISBN: (纸本)9787559673244
摘要: 本书是一本经济学科普读物。在本书中,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知经济学的全新、有趣的视角。通过分析一个个看似反套路的日常现象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向大众展示了经济学家是如何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的,这种思考与我们的有何不同,以及这种思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 奥地利学派
ISBN: (纸本)9787213112072
摘要: 本书收录了米塞斯写的几乎所有关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历史背景的著作、演讲与文章。其内容包含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介绍、当时所处的奥地利社会环境、奥地利学派思想与当时盛行学派的区别、奥地利学派思想对当时以及今后的重要影响等几大方面。通过将这些不同年代的相同话题的内容集结在一起,我们既可以全面探究奥地利学派的历史渊源,也能看出40余年来米塞斯思想的微妙变化,更能了解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历史演变。
摘要: 1月13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承办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讨会暨《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该研讨会是国际金融贸易学院4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