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药物经济学
紫杉醇类
不良反应
乳腺癌
摘要:
目的:评估乳腺癌患者紫杉醇类药物治疗所致常见并发症不同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为疾疾诊断相关分组(diagonosis related groups,DRG)支付背景下药物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临床试验数据,采用决策树模型及成本-效果分析,评价肝损伤和骨髓抑制治疗方案的优劣,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双环醇片、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的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4 211.49、5 536.28、4 494.16,多烯磷脂酰胆碱的有效率最高(90.74%),较异甘草酸镁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为5 978;针对白细胞计数降低的预防,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有效率相近,后者成本较低;针对血小板计数降低的治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rhTPO)较注射用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的ICER为24 117.7。敏感性分析支持上述结果的可靠性。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为治疗紫杉醇致肝损伤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但双环醇降低转氨酶具有成本-效果优势;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白细胞计数降低经济性稍优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但后者更为便捷,患者依从性佳;rhIL-11治疗血小板计数降低的经济性更优,但rhTPO的ICER小于人均GDP(85 698元),为治疗紫杉醇类药物相关性血小板降低优选药物。DRG付费背景下优先考虑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TPO等具有经济学优势的药物,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推动DRG高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