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胃肠疾病
错构瘤
息肉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错构瘤性内翻性增生性息肉(HIH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不同组织学分型的基因改变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4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10例HIHP的临床、超声、内镜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并对组织学进一步分为3个亚型,分析不同组织学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为45~68岁,中位年龄为60.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2例胃底、6例胃体、1例胃窦、1例十二指肠;消化内镜下为黏膜隆起性病变,1例(病例10)表面可见浅凹陷,病变最大径范围0.5~2.5 cm;超声内镜可呈多房囊性低密度影,分隔强化表现(病例4);临床术前诊断为息肉、异位胰腺或胃肠道间质瘤。组织学亚型分型2例有1型形态(与黏膜相通,有清晰的平滑肌边界),病例10有明确开口形成花瓶样形态,而病例4与表面黏膜无明显开口;3例2型形态(不与黏膜相通,有清晰的平滑肌边界);5例3型形态(不与黏膜相通,无清晰的平滑肌边界或增生的平滑肌分隔增生的腺体呈小叶结构),其中包括1例十二指肠病变(病例9),病变区内均为胃型腺体增生、扩张。病变区内腺体包含胃小凹、胃底腺及幽门腺,不同程度排列组合,伴随平滑肌增生。病例10间质合并平滑肌细胞瘤样增生,病例2及4腺体结构及细胞形态有不典型性,但免疫组织化学p53呈野生型表达模式及Ki-67阳性指数<1%,提示为炎症刺激后反应性不典型性改变。对3例不同分型(1型病例4、2型病例2、3型病例9)的HIHP进行了二代测序,结果显示3例有不同的基因突变,并未得出一致性基因改变。随访共1~130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HIHP呈良性经过,未检测到一致性基因改变。消化道息肉样病变种类复杂,尤其是HIHP的1型和3型有独特的大体外观及镜下特点,需结合内镜、正确取材方式,以期诊断时明确该息肉类型并作亚型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