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创新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 立德树人 思政课 路径探究 课程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高等院校需要采取多种举措、协同推进各项教育工作,以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与引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通过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红色戏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理逻辑 融入路径
摘要: 红色戏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内涵,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提供重要的红色资源。红色戏剧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推动课程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的意识形态统一性、内容补充性和价值目标契合性为红色戏剧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红色戏剧的特殊性,红色戏剧可以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载体创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入,两者的有效深度融合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教学实效性、教学影响力等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模式 沉浸式教学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正在建设中的辽宁省一流课,探索了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强调代入性和体验感,经由初步了解——系统认知——代入体验——共情共振的路径,让学生身心沉浸其中,破解思政课预期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从四方面来构建沉浸式教学:以校史红色基因进课堂,引发价值共鸣;以问题链重构教学序列,激起思辨共振;以毛泽东诗词冠名教学专题,点燃艺术共情;以历史情景剧制作,形成实践共享。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院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质量
摘要: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思政课应通过教学改革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以“纲要”课为例,教师应通过课程专题教学和课程专题实践,打造课上与课下有机结合,在凸显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 遵义会议 重要转折点 影响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中,遵义会议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会议,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通过回顾历史背景、分析会议内容与决策、评估其对中国革命及后续发展的贡献,旨在为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学习活动 教与学方式
摘要: 高校思政课程肩负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能否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价值能否实现。而无论从课程理念还是从教学效果出发,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合采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即教师根据重点问题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主题鲜明、材料丰富的学习问题情景,提倡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活动中自主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度,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符合新时代课程要求以及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批判性思维 历史虚无主义
摘要: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前提是具备丰富的史学知识和必要的理论功底,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创造一种师生良性互动的宽松氛围,在这两个基础上,通过列举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近现代史错误事例,向学生展示错误思潮的危害和影响,并让学生掌握批判错误观点的方法。最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自主寻找错误思潮并加以批判,以达到帮助学生肃清错误思潮的影响,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 北京通州 历史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高校思政教育
摘要: 北京通州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与中国近现代史契合度高,这给高校思政教育融入通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存在相关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难度大、整合利用的资源积累度不够、使用资源的自觉意识不强等现实困难。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北京通州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的路径,即课程教育理念的强化和通州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建设。
关键词: 淠史杭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价值意蕴 路径选择
摘要: 淠史杭精神是大别山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深度融入淠史杭精神对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党史观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沉浸式体验和大思政格局构建等方式,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形式,实现教学空间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主体多元化,同时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坚守初心 中国近现代史 思想源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基因 文化融入 当代史 共产党人
摘要: 引言“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每一位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红色基因。[2]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与当代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人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的永恒动力、是引领中国青少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源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