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 学科属性 学科建设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不是从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分离出来的学科,而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它的基本学科属性,但同时它又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学特性,它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为基础和前提的。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中,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需要出发,及时汲取和转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现 大学生 德育教育 人文关怀 教学效果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体现对大学生个体的教育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为此,教师要树立人本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自我教育作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制定科学的考评体制,体现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关怀,从而最终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演讲 课堂文化 和谐
摘要: 课堂演讲是构建和谐课堂文化的重要途径。课堂演讲不仅可以使学生延伸课下阅读,而且也能够为其提供展示自己观点的文化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有利于和谐民主课堂文化的建构。课堂文化发生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里,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展开的全过程。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文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激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 高校政治理论课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摘要: 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授课内容;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具有幽默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理论知识。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维训练
摘要: 批判性思维主要指面临多种价值取向作出合理选择的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主要指人的辨别力、判断力、情感、信念等智商与情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把它融入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与该课程特色,可以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大学出版社 李良玉 史学 博士生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当代史 南京大学 系列丛书
摘要: 《李良玉史学文存》(以下简称《文存》)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继《李良玉史学文选》、《柳叶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录》后,新近出版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教授的又一力作。该书是"李良玉教授与其博士生文丛"系列丛书第四批著作中的一种,其中收录了作者在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中国当代史等领域的40余篇学术论文与散论,以及关于博士生教育的大量文稿,是作者的学术研究与其博士生教育工作的结晶。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 现代文明 农业文明 三个选择
摘要: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以在世界范围内现代文明对农业文明颠覆的总趋势为客观背景下演进的历史。如何正确理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生 教学实效性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主要从课程与大学生的正确理念关系、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程的交流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旨在增强本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