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肋骨
遗传变异
叉状肋软骨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胸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位薄层最小密度投影(tsMIP)观察叉状肋软骨的发生情况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2—6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88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2例、女418例,年龄18~86(61.5±13.8)岁。受检者行胸部MSCT检查,对肋骨和肋软骨行冠状位tsMIP成像。观察指标:(1)叉状肋软骨的检出率及其性别间差异;(2)叉状肋软骨发生的部位及类型,Ⅰ型和Ⅱ型叉状肋软骨中肋软骨与肋骨或胸骨形成孔的最大宽度、高度;(3)叉状肋软骨相应肋软骨的粗细、肋骨前端是否存在分叉或骨刺、邻近肋软骨间隙的宽窄等伴发改变。结果:(1)880例受检者中,MSCT检出叉状肋软骨43例(51个),检出率为4.9%(43/880),其中右侧23例(53.5%)、左侧13例(30.2%)、双侧7例(16.3%),右侧叉状肋软骨检出率高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8, P=0.029);男29例、检出率为6.3%(29/462),女14例、检出率为3.3%(14/418),男性叉状肋软骨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5, P=0.044)。(2)51个叉状肋软骨中,Ⅰ型27个(52.9%),以Ⅰa型(25个)为主,23个位于第3、4肋软骨;Ⅱ型11个(21.6%),6个位于第4肋软骨;Ⅲ型13个(25.5%),11个位于第3、4肋软骨。38个Ⅰ型和Ⅱ型叉状肋软骨中肋软骨与肋骨或胸骨形成孔的最大宽度为0.3~8.8(1.9±1.8)cm,最大高度为0.3~2.9(1.3±0.8)cm。(3)伴发改变:叉状肋软骨所处肋软骨增粗50个(98.0%),相应肋骨前端增粗伴分叉10个(19.6%)、骨刺7个(13.7%),邻近肋软骨间隙变窄者48个(94.1%)。 结论:叉状肋软骨胸部MSCT检出率为4.9%,多见于第3、4肋软骨,常伴有相应肋骨前端增粗、分叉,丘状突起,以及肋软骨间隙变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