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椎动脉第3段
第2颈神经
枕颈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
解剖剥离标本
摘要:
目的观察椎动脉第3段垂直段(V_(3)v)与第2颈神经(C_(2N))毗邻关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CSA)及枕颈痛合并眩晕的发生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头颈标本33侧,解剖剥离法显露C_(2N)和V_(3)v及其相邻的结构,观测V_(3)v与C_(2N)交叉部位,范围及形态。结果所有标本中V_(3)v与C_(2N)前支均为横向交叉,跨越椎动脉后方(33/33,100%)。依据其接触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①接触性交叉:C_(2N)的前支依其条索状原形与V_(3)v横向交叉,共6侧占18.2%;②压痕性交叉:C_(2N)横跨V_(3)v段呈扁带状或纵向凹痕状,共7侧占21.2%;③半缠绕压扁带性交叉:C_(2N)前支呈扁带状横向半环形缠绕V_(3)v,共20侧占60.6%。交叉处呈直角交叉16侧占48.5%。V_(3)v交叉前和交叉处管径分别为(3.82±0.07)mm、(3.35±0.05)mm;交叉前和交叉处C_(2N)前支宽径为(2.38±0.05)mm、(3.53±0.09)mm。交叉处距中线距离(23.25±0.39)mm;交叉处距同侧寰枢外侧关节囊距离(6.26±0.2)mm;距同侧C2-3关节突关节距离(11.78±0.3)mm。结论V_(3)v与C_(2N)前支形成横向交叉性接触,其中以半缠绕压扁带性交叉为主,这种毗邻关系可能使C_(2N)前支压迫V_(3)v使大脑供血减少,可能是CSA发生机制之一和/或高血压合并枕颈痛的形态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