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模型,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半规管
面神经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
最小乳突切除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不轮廓化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前提下,确定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的最小乳突骨质切除范围,以及轮廓化与否对手术显露面积和手术自由度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无颅骨畸形的成年患者,将头颅CTA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行三维重建。采用3D Slicer软件分别标记100例三维重建骨质模型中的亨勒棘、上半规管顶点、外侧半规管中点、后半规管前点、后半规管后点、乳突尖,并测量连接亨勒棘与乳突尖、半规管各关键点之间的线段在矢状面的投影距离,并确定半规管和面神经的最小骨质保护区域。采集尸头标本5具(10侧),模拟常规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行乳突骨质切除,分别在未轮廓化半规管(保留保护区域)和轮廓化半规管(磨除保护区域)后,测量各关键点间线段在矢状面的投影距离、乙状窦前显露面积和颞下显露面积,以及手术自由度。结果所有尸头手术中的半规管及面神经乳突段均完整保留。三维重建影像与尸头标本上测得的各关键点间线段在矢状面的投影距离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轮廓化半规管前的乙状窦前显露面积为(151.63±32.77)mm^(2),颞下显露面积为(113.12±53.10)mm^(2),手术自由度为(3017.04±839.77)mm^(2);轮廓化半规管后的乙状窦前显露面积为(200.85±42.93)mm^(2),颞下显露面积为(127.14±53.66)mm^(2),手术自由度为(4392.56±906.60)mm^(2),轮廓化半规管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该研究中定义的最小乳突切除区域可以在不轮廓化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前提下保护半规管及面神经乳突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乙状窦前和颞下的显露面积,以及降低手术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