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青年医学教师 温病学 教学反思
摘要: 教学的进步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为改善青年医学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技能有待磨练的现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提升教学能力,促进医、教、研相结合,使青年医学教师更加专业化并得到全面发展,可采用反思日记、实际讨论、学生反馈等反思方法做到每课一思,每日一思,每学期一思。
关键词: 温病学 三层次教学体系 OBE教育模式 中医教学
摘要: 温病学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的桥梁课。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以思维促能力,以传承促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温病学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育模式,按照“厚基础、强临床、促成才”的发展思路,形成了“授、践、验”三层次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全程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温病学 教学问题 对策
摘要: 温病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是中医学培养的主干课程。温病学教学效果与广大学生的期望存在差距,针对温病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定位与发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3个方面加以思考,以期明确并解决温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加强对温病学课程的建设示范,建立全国中医经典教育模式,推动中医专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 微课 混合教学 温病学
摘要: 文章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用于构建温病教学新模式的可行性及不足之处,结合本次新冠疫情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温病学》教学中探索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文章认为可以借助微课优势更新温病教学内容,使之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需要,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提高微课沟通质量及移动学习效果。在实际运用中还应注意微课与面授(线上教学)及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温病学 “三明治” 教学改革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医术、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两点。《温病学》是兼具临床基础属性的中医经典必修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温病学》的思政教育已逐步提上日程,并在不同的高等中医院校试行探索,但仍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温病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三明治”教学模式在《温病学》思政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 肺炎 小柴胡汤 麻杏石甘汤 千金苇茎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摘要: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为和法之代表方,并以“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沿用至今。《金匮要略》关于肺病的论治善从风温犯肺病的角度论治,且较多应用千金苇茎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经方。文章以一例临床医案从伤寒和温病综合论治老年肺病合并意识障碍为例,论述中医传统经方在临床的应用,为中医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温病学 讨论式教学法 祛湿法 教学设计
摘要: 文章以温病的治法祛湿法为例,提出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包括建立"三人为师"规则、"发言签"规则,营造讨论气氛,角色分配包括向导、刺头、记录员、法官、汇报人,然后按照"领结模型"展开讨论,最后按照表达意愿、思维技能、学生间互动、内容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评估,旨在培养学生温病学临床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 近代 温州 瘟疫 温病学 公共卫生
摘要: 近代温州瘟疫的发生、传播、危害日益加剧。当时的温州医学界、地方政府、官方机构、社会力量等极力投入,表现出了一种互补的状况。温州医家以温热认识治疗瘟疫成为主流,温病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且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学术风格。同时,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近代温州地方政府对瘟疫的应对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在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发布政策法规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促进了医疗技术的革新、防疫政策和防疫措施的近代化。
关键词: 温病学 舌诊 辨证论治
摘要: 舌诊是中医的特色诊法之一,在现代疾病诊断与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中医素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可见舌诊是温病学术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叶天士提出的“必验之于舌”“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以及薛生白提出的“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三个论断进行探讨,以舌诊历史发展结合临床论述温病学之舌诊。
关键词: 汁药 温病学派 姜汁 苇根汁
摘要: 温病学派四大家善于使用汁药治疗疾病尤其是温病、消耗性疾病。叶天士重视保护和滋养津液,薛生白善用清香理气的香药汁,吴鞠通重点放在愈后调理并总结汁药的功效及用法,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利用汁药轻清、清淡之功注重胃气条达。通过分析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临床用药特点,发现汁药能够保留鲜药的清香之气为轻清之品,具有养阴育液、固护胃阴等功效。同时汁药多为药食同源如梨汁、荸荠汁、薄荷汁、甘蔗汁等,为养生保健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