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温热论》 创造性思维 经验总结 医疗实践 卫气营血 温病学 死搬硬套 清热化湿 湿温病 肺气不降
摘要: <正>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认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医疗实践中,既要自觉地运用前人的经验,又要充分发挥人们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掌握疾病的客观规律,胶柱鼓瑟,死搬硬套,是不能取得满意效果的.这是因为前人的理论,即使是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也只是认识的历史长河中一定阶段的经验总结,它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深
关键词: 舌诊 中医 客观化 仲景 望诊(中医) 中国医药学 舌觉 温病学家 诊法 温病学说
摘要: 陈泽霖、褚玄仁编著的国内第一部舌诊史专书——《中医舌诊史话》,已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话》)。全书共八万字,通过对历代有关舌诊的史料的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史话真实性与临床医学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现就笔者读后浅见,对《史话》的有关内容,作一评介。
关键词: 产后伤寒 学生毕业实习 大虚 桂枝新加汤 身疼痛 温病学派 寒凉 少阴 正邪 此方
摘要: <正> 患者王××,年约30有余,1965年冬季诊疗于襄樊市中医院。冬雪之际,产后二三日,自起洗涤母子衣物,受寒浸冷过甚,随即病例于床,于傍晚抬来急诊。适我正带学生毕业实习于该院,尽管患者体温已达摄氏四十度有余,且正值新产之后,却由于当班晚间复少高年医师在座,遂而人群星散,仅剩两学生知病情危重,请我诊视。诊见患者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吴鞠通 温热病 温病学 伤阴 炙甘草汤 冬地三黄汤 脉结代 温补 辛温
摘要: <正> 阴虚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病理。因疾病形成的阴虚早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因医生误治所致的阴虚(暂称为“医源性阴虚”),尚缺乏深入讨论。实际上,温病治疗中,这种医源性阴虚并不少见,若对此问题加以探讨,实是提高温病疗效的必要途径之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病误治伤阴问题虽有不少论述,但迄今尚未见系统讨论,笔者欲作一尝试。
关键词: 伏气温病 热衰竭 伏温 温病学 《温热逢源》 伤寒 沙门氏杆菌病 新感
摘要: 清代柳宝诒所著《温热逢源》,是研究温病学理论的一部专著,尤详于伏气温病的阐述。本文试就《温热逢源》中有关伏气温病的论述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关键词: 温病学 营卫气血 《内经》 仲景 卫气营血 少阴 厥阴 《黄帝内经》 沙门氏杆菌病 伤寒
摘要: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千古不刊的伤寒论。到十二世纪,医学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长的四大学派。十一到十九世纪,又发展了温病学,至此伤寒与温病相结合,有系统性、永久性,成为完整的医学。
关键词: 温病学 沈氏女科辑要 阳明热 大剂 温补药 补阳药 津液 邪热 肺气 肺(中医) 后学 临证
摘要: 先父讳行素,别字寄萍,世居江苏淮安。早岁从游于淮上名医高映清先生之门。博览历代名贤著作,探索精微,善于鉴别去取,虽师法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囿。今谨将其学术成就,追忆简述于下。
关键词: 温病学 登革热病毒 急性外感热病 卫气营血 身疼痛 临床观察 邪热 营分 卫分 急性传染
摘要: <正>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所致,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它以发热、头身疼痛、斑疹或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它的发生,有较强的传染性、流行性,以及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在发病过程中,一般按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这符合祖国医学中温病的特点,因而属温病范畴。我们根据登革热的临床观察,试从一个侧面对温病学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温病证候性质与体质的关系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根据
关键词: 温病学家 温之 辨证体系 温病学派 温病派 温热学派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 外感热病 六经辨证 太阳温病 伤寒学派 仲景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几个问题
摘要: 寒温之争由来已久,如今人们积极要求实现二者的统一,建立新的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而要实现这种辨证形式的统一,则需要对许多问题做深入全面的考察,本文试就几个主要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正确看待温病学派的历史成就几千年的中国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产生,是一次最大的发展高潮。温病学成功地总结了张仲景之后治疗外感热病的新经验,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全面地继承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并突破了《伤寒论》六经
关键词: 温病学 伤寒 沙门氏杆菌病 《伤寒论》
摘要: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