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温病学家 《伤寒论》 仲景 王安道 《伤寒杂病论》 沙门氏杆菌病 伤寒 温疫论 刘河间
摘要: 温病学从开拓到形成,经历了四次重大突变。刘河间“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论,结束了伤寒学对温病学的长期统辖,寒温之争遂起;王安道“仲景《伤寒论》专为即病伤寒作”的指出,压住伤寒学派的抨击,温病学得以独立。明清之际,发展趋势出现两条分支:一是以吴又可为代表的温疲学派,主要研究传染性较强的温疫;一是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热学派,主要研究传染性较弱的温热。两者相互补充,组成了温病学。
关键词: 热入心包 温热病 后世 《内经》 三宝 《黄帝内经》 心包(中医) 心包络 温病学家
摘要: “热入心包”是温热病的常见重危证之一。“热入心包”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宝库。本文拟就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源流作一初步探讨。溯本源《黄帝内经》奠基础《灵枢·胀论》指出:“膻中者,心之宫城”,有护卫心主之功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李中梓注曰:“贴近君主,故称臣
关键词: 研究生 专题研究 专项研究 中医理论 研究题目 高级专门人才 温病学
摘要: 中医培养研究生,是空前之举,缺乏经验。我一九七八年开始承担培养“温病”专业硕士生,迄今已招收六期,共十五名。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一、重视选材严加考查没有好苗,难成栋梁,没有良才,焉建广厦。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关键在学生的素质。在招生时,是否按照培养目标,认真考核,德才并重,择优录取,是能否真正培养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认为命题是选好苗子的最基本的一步。所命之题,既要符合考生水平而不能过深、过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辨证方法 温病学家 吴鞠通 三焦病 学习参考
摘要: 三焦辨证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乃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立。吴氏所撰《温病条辨》即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对各种温病分上焦、中焦、下焦进行辨证论治,纲目分明,条理井然,对于指导临床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现拟从三焦的生理概念,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病的病理和证候及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相互关系等四方面,谈谈个人体会,以供学习参考。
关键词: 三焦 功能 灵枢 六腑 脏腑 温病学家
摘要: 您给《中医杂志》编辑部的来函已转悉。现就所提的“三焦是否有形?具体何指?与温病的三焦有何不同”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三焦属腑形有畔界三焦为转化之腑,这在《素问·五脏别论》中早有载述,而腑皆有形,各有畔界。《内经》提出三焦组织因人体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灵枢·论勇》云:“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云:“密理厚皮者。
关键词: 温病学说 学科:教材
ISBN: (纸本)7532304884
摘要: 本书讲述温病学说。
关键词: 外感病
关键词: 温病学讲义 伤寒论 刘赤选 《温病学》 温热论 热病
摘要: 刘赤选教授(1896—1979年)虽然离开我们已五年多了,但他在教学、医疗等方面的活动,毫无保留,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仍记忆犹新,是我院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之一。刘教授原藉广东顺德人,1912年开始学习中医,从事教学及医疗长达60多年。曾先后在华南国医学院、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等
关键词: 生石膏 硫酸钙 林笔邻 热结旁流 清营泄热 葛花 伏气 温病 外感病 福州 福建
摘要: 林笔邻(1878~1942),字荫恒,自号病怜,原籍福建长乐,幼承家学(父业儒通医),少颖悟,怀远志,学问渊博,为前清秀才。先生平时精研医学,尝谓:“读书之人,要胸怀广达,以利济苍生为念!若徒知攫取名利,或隐遁山林,岂是志士所为。”又谓:“读前人医书,要心虚志苦,探索隐微,造诣既深,一以贯之,更参合经验所得,庶可起死肉骨。”足见先生生前抱负.
关键词: 温病学家 邪气 历代医家 邪正 评热病论 素问 病因(中医) 阴阳交 交争 阴精 病理变化 脉躁 病名 阳亢 虚证 亡阴
摘要: 《素问·评热病论》中的“阴阳交”病,是湿病病变过程中“邪胜精消”的“死证”。由于经文在叙述上存在着“若隐若显”的不足,加之“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所以历代注家,争论纷纭,莫衷一是,难识其真谛。笔者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资探讨。一、集注历代医家对“阴阳交”的解释,约有七种。 1、作“交合”解:(1)阴阳正气交合不解。王冰说:“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周相俊亦说:“病之本于阴阳也……阴阳交,交者死何也?交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