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温热病邪 温病学 证候分析 几个问题
摘要: 祖国医学在内科范围内根据发病的病因因素及临床过程的不同,把疾病分为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所谓外感时病是指病因以感受六淫病邪所引起的临床以发热为主证的疾病,又称为外感热病。而内伤杂病则是以精神因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而使脏腑机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即中医内科学所讨论的一般性内科疾病。外感时病由于感受寒邪及温邪的不
关键词: 伏邪 中医学院 《温病学》 伏藏 寒邪 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温病学说 温热病邪 陈文
摘要: 在讨论温病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温病的概念。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讲义中指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病。”客观地说明温病由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所谓温热病邪,与现代医学的病原体相符。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医学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今日,当以新的认识来研究旧问题。关于潜伏期问题:陈文同志举出肺炎、流脑的潜伏期,作为“寒邪伏藏”的理论根据。那末,肺炎、流脑是“寒邪伏藏”而引起的吗?认为伏邪即潜伏期,已早为近代广
关键词: 温病学家 外感热病 后世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 温病学说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摘要: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他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他自己丰富临床经验而写成的。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论》和《杂病论》两个部分。《伤寒论》是创造性地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治则以及方药配伍的一部著作。它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病及其他杂病的辨证论治,为后世医学发展包括温病学的发展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温病学是明代王安道所创始而为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所发展而形成的中医学术派别。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在中医学术界上曾
关键词: 伏邪 医家 外感 《内经》 证候 《黄帝内经》 热衰竭 伏气温病 温病学家
摘要: 新感与伏邪,自清代始,作为温病的二大病因,在温病病因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二者在辨证上有其客观的现实意义,所以后来医家,竟以因代名,称为“伏气(邪)温病”和“新感温病”,基本上把温病分为两大类。明以前,对“伏气(邪)”这一概念,殆无异议,自明代始,有的温病学者,对“伏气(邪)”发生怀疑,伏气有无,曾引起热烈的争论。至今尚未一致,为此,有必要作一次追本溯源的探讨,来明确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伏气温病 西医 热性病 热衰竭 新感温病 外感温病 温病学
摘要: “伏气”学说是祖国医学对于与时令有关的热性病的病因、病机分析的学说,长期以来,它对认识和分析时令热病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在临床上仍不失其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伏气”的实质,过去多次有人探讨,曾有一种意见认为,“伏气”即是西医传染病的潜伏期。这种看法,粗粗一看,似有道理;但是,仔细研究起来,则令人疑问丛生。
关键词: 杨栗山 温病学 伤寒温疫 增损 蒲辅周医疗经验 杂气 瘟疫 疫疠 外感病 条辨
摘要: 温病学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人对温病曾作了不少的贡献。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以下简称“本书”)却也有过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 温病学家 津液 阴液 养阴法 育阴潜阳 滋阴潜阳 学说
摘要: 养阴,亦称育阴、滋阴、益阴和补阴,即运用具有生津养阴作用的方药,以及一些饮料、水果和食品,以滋养、补充人体阴液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温病学中,养阴一词。还包括顾阴、护阴、存阴、救阴等,常彼此互提,类名而同义;或养阴滋液相提并用。养阴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了生津、滋液、润燥、补血、养血、养营、滋阴、填精、补髓以及润肺、益胃、养心、补肝、滋肾等;就温病范围而言,养阴则以养津液和肺、胃、肾三脏之
关键词: 医药、卫生 中国医学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