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药 温病学 儿科
摘要: 温病理论是古代医家防治疫病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应用温病理论,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温病理论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分析温病理论在儿科的应用依据和意义。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温病学 课程建设 中医教学
摘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课程思政教育全面深入高校教学课程已经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经典及专业课程之一,《温病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前期对2018级中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开展课程思政需求的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学情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在《温病学》教学内容中融入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职业伦理和道德、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等多角度探索实施温病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达到增强爱国精神、培养奉献精神、培育传承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唤起人文精神的目的。以期在传授温病学知识的同时,构建思政教育与温病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环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温病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摘要: 温病学课程是中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思政是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修订或改进温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推进中医经典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温病 兼证 愈后调理
摘要: 从温病学的相关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的发病机制及愈后调理。明清时期,随着温病理论与临床诊疗体系的发展,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确立,使中医诊治疫病(传染病)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依据和辨证论治纲领。众多学者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可从温病学的理、法、方、药论治。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兼证处理及预后调理,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法和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温病学 教学,中医学 人才培养
摘要: 中医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从中医学教学的角度就此次突发疫情对温病学教学工作带来的挑战进行思考。通过学情分析,认识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从增强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整合教材、改善教学方式等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促进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转化,从而增强学科自信。
关键词: 温病学 卫气营血 斑疹 伏邪 银屑病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由慢性免疫介导的疾病,病因复杂,病程漫长,迁延难愈。温病学理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介绍温病学理论中卫气营血辨证、斑疹辨证、伏邪理论在银屑病辨治中的应用,为临床辨治银屑病及防其复发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关键词: 伏暑 温病学 教材对比 传承发展 实践导向 中医教材
摘要: 温病学是一门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起来的学科,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国《温病学》教材不断发展与完善。文章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伏暑”章节为例,结合对教材编撰背景下临床特征较符合伏暑特点的病种进行研究,对教材编写依据、编写理念和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推动伏暑病结合现代的研究,为中医治疗急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提供思路。
关键词: 温病学派 中国医学史 吴门医派 瘟疫流行 白喉 中医药 六神丸 猩红热
摘要: 早在公元前700余年的《周礼》中即有“疫病”一词,中医药与疫病的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江南水道纵横,气候湿热,猩红热、白喉等烈性瘟疫流行,导致大面积人群感染和死亡。明清时代,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医派形成了温病学派。吴门医派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温病学派的兴起密切相关,其中,雷大升(字允上)制成六神丸成药,治疗白喉、猩红热,取得了良好的抗疫效果。
关键词: 温病学 学习通 微信 QQ 网络教学 网络平台
摘要: "延课不延学,停课不停学",笔者充分利用学习通、微信、QQ等各大软件及网络平台紧密结合当今疫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精心备课,结合案例及相关图片;多网平台协同,结合授课录屏,微信及学习通语音授课,灵活变通;课中及课后发布教学问卷,及时调整;课后反思教学,检验效果,顺利开展了《温病学》网络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