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职工反馈 工会组织 伙伴关系 思政教育
摘要: 本文将以工会组织与职工思政教育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两者的功能定位以及主要作用,并提出实现工会组织与职工思政教育协同作业的有效方法,包括实现教育课程分级、落实持续性培训、定期举办思政教育会议、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以此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维护劳工权益、平衡劳资关系的作用,进一步培养职工的政治参与感、思辨能力,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 施莱格尔 德国浪漫主义 审美经验 教化 共通感 共和主义
摘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浪漫派都因为它的唯美主义而被认为在政治上是危险的,但这种唯美主义政治观的合理性不应被忽视。以启蒙理性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国家观念和法权观念在政治实践中造成了极端的非理性和非人性的后果,这促使早期浪漫主义者反对启蒙理性主义的人为的、破坏性的认识方式,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方式所建构起来的生硬的政治原则。施莱格尔通过对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阐释和发展表明,审美经验是感官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审美经验对感官的塑造有助于实现人性教化的目标,使一个人的理性和意志能力能够在与人的现实的感性经验的和谐统一中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主体间性和共通感的自我意识。审美经验在塑造人的感官和自我意识方面所发挥的这种教化功能及其政治意义,在施莱格尔对共和主义概念的辨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 罗丝·特里梅因 音乐 寂静 二元对立 双重性
摘要: 在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罗丝·特里梅因的多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音乐与寂静》凭借其丰富、密集而又点睛式的音乐元素,为丹麦17世纪克里斯蒂安四世王朝的这部宫廷“新”史营造了极为突出的音景,成为一部独特的“声音/音乐—历史”文本。本文指出,一方面,以或显或隐方式在场的音乐贯穿小说始终,成为重要的叙事线索。另一方面,作家尤为关注音乐与小说人物复杂而又矛盾的阶级、宗教身份、立场与言说方式之间微妙、隐秘的互动关系。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二元对立——规训与颠覆、神性与人性、有声与无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深入地推进了小说文本的叙事进程。本文还将进一步揭示小说人物最终如何打破这些二元对立,超越阶级、宗教以及言说形式的局限,体现音乐双重性、而不是强制单一性的特征,从而增强小说的叙事性,实现其艺术性超越。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网络思想政治 队伍建设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素养不足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内部问题,同时面临网络技术局限、网络信息碎片化与圈层化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的外部挑战。基于理论模型,提出加强网络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与协同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强化网络安全教育与管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等策略,以期为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摘要: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在深度学习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焦点的今天,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与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深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培育与品格的塑造。
关键词: 区域 帝国 大一统 历史区域 治体
摘要: 政治学原理重构需要注重区域维度,这是历史政治学深入发展的积极方向,能够为历史政治理论提供创新增量,也可为区域和国别研究在学理基础上提供必要保障。政治学原理区域维度的重构,离不开对于人类文明和政治共同体形式的基本反思。就中国研究而言,学界常见的帝国论将中国解读为专制主义的中心支配型国家,解释模式包括中心—边缘、中间地带和赞米亚高地等。民族走廊及多元一体、中间圈和超社会体系、跨体系社会等学说,对帝国论虽有借鉴而与此异趣,引导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实践来理解大一统国家的逻辑。作为帝国论的早期异议者,钱穆的历史区域说可以视为重识区域维度的历史政治学起点。历史区域说内嵌于中外文明和历史精神的深入比较之中,体现出基于大一统的立国思维和礼治新诠,蕴涵了丰富深远的现代智识启示。受此启发,我们可以将区域视为经由历史积淀而承载共同秩序特质与战略价值的空间化社会政治形态,在一种治体论范畴的视野里开展对于区域维度的理论重构。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维度 时代意蕴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理论维度、时代意蕴及其应用探索。通过解析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时代特征,结合历史典籍,提出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思路,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更好地把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议题式教学 高中政治 理论理解 全面发展
摘要: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阶段践行立德树人基本要求,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点课程。议题式教学模式旨在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与高中政治课教学实现融合对于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与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结合议题式教学模式的特征,做到精选教学议题,引领政治思维航向、模拟议题情境,深化理论理解、组织主题性激辩活动,构建活力课堂、形成教学评价网,促进素养全面发展,为体现议题的思维引领与实践指导价值,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高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因此,高校应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育人环境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文艺作品 思想政治 教学研究
摘要: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社会、各大中小学掀起了关于“大思政课”的建设浪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发展,而文艺作品能够通过其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的形式,成为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载体,使学生易于接受、认同。为了实现文艺作品与思政课的高效契合,必须以“三项原则”为基础,打造一支专业与专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好学校、社会、网络三大课堂,从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